曾记那年卖冰棍
□ 许佳荣
高温闷热模式迅速开启,天空中不见一丝微风飘动,树上的知了没命地叫唤,一刻不肯停歇。我知道这样的桑拿天正是吃冷饮的季节,吃上一口冰凉的冰棍,是多么惬意啊。
每当这时,当年卖冰棍的往事如回放电影般地在脑海里浮现。
那是1984年春夏之交,乡里的水利工程队解散,我失了业。在乡里人看来,我就是个地地道道“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担”的二流子,因为高中毕业后从事的都是轻松的工种。可现在好日子到头了,我不由得对自己的未来陷入了沉思。
思前想后,最后决定去卖冰棍。家里一辆现成的永久牌二八大杠自行车,最缺的是放置冰棍的小木箱,同一个生产队的木匠师傅得知情况后,突击了两个夜工,制作精湛的冰棍箱出现在我的面前。
一切准备就绪。第二天蒙蒙亮,我骑着自行车早早地来到七里路外的中堡镇棒冰厂批发冰棍。那时候乡村集镇冰棍品种相对单一,主要以赤豆棒冰、绿豆棒冰、糖水棒冰为主,雪糕、冰淇淋等高级饮品必须到30华里外的兴化县城批发,且这些高档品农村孩子没有几个消费得起,人们最爱的仍旧是最便宜的老冰棍。由于是第一次做买卖,我不敢多进货,只批发了50支赤豆棒冰、50支绿豆棒冰和100支糖水棒冰,总计20块钱。棒冰装进箱子后,我连忙用厚厚的旧棉袄盖得严严实实,绝不能跑了冷气。就这样,我边骑边推,走村串户,一阵阵卖棒冰的吆喝声,从村东头传到村西头。一手用木锤敲击着棒冰箱,发出“砰砰”的声响,一边张开喉咙高声地喊道“卖棒冰啊,卖棒冰啊!”不一会儿,孩童们便缠着在家做饭的爷爷奶奶们往我的面前来。我赶紧掀开箱盖,从厚厚的白色旧棉袄下面拿出冰棍,递给孩子叮嘱道:“慢点儿走,别边跑边吃。”我接过一个个孩子们手里攥着的纸币和硬币,享受着初战告捷的快乐。一上午时间,200只冰棍全部售罄,获得纯利15元,在当时可谓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最初几天,卖棒冰让我尝到了甜头,也练就了我的胆识。一个星期后,我决定批发冰棍400支,当天天气沉闷炎热,按照惯例三四个小时卖完是十拿九稳的事情。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午后1点左右,天空乌云四起,接着电闪雷鸣,再接着倾盆大雨铺天盖地,暑气高温刹那间被雨水冲刷得七零八落。舒服了众人,可苦了我个人,望着还剩大半箱子的冰棍,我不由得悔恨交加,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雨一停,我赶紧往镇砖瓦厂骑行。我想到河南窑工老陈昨天的约定,今天要买100支冰棍呢!当我赶到砖厂,老陈和他的伙计们遮盖砖坯的战斗刚刚结束,一个个气喘吁吁。此时的冰棍对于窑工们来说不亚于消暑神器,老陈连忙过来招呼:“还有多少根冰棍?”我回答说“还有300根!”老陈大手一挥“全包了!”这样的结果,令我意外。我打内心感激他的出手相助,后来我们成了忘年交。
那年卖冰棍的往事,虽已久远,却成为我心中最清凉、最开心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