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中医院见习记
■/南京中医药大学实习医生 沈 仿
短暂地走出南中医的校园,在2024年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兴化市中医院,开始了为期10周的见习生活。
未至时的焦虑不安,初见时的讶异惊叹,在晨起清风的吹拂中,在夏夜蝉鸣的归途里渐渐化作了令人莞尔的记忆。临近见习终了,再忆当日,或许是从惴惴不安地走入门诊室的第一步开始,是从紧张局促地跟随着查房的第一天开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成长发生在不经意间,但是这一切又有迹可循,是科教科老师的温柔安抚,是带教主任的谆谆教诲,是书本上的文字和病床上的病人间的碰撞,是懵懂的学子和崇高的医学的相遇。
《言医·序》中说:“学不通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在一日日的见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和蔼可亲的同时亦庄重严肃,虽知见习,但不曾放纵我们。老师们对我们的时常警醒,让我们明白医生是一种光明神圣的事业,并非读书未成、生活未有着落而解决就业择业问题的一种渠道。他需要天资聪颖,并刻苦学习,通达道理,认真钻研古今之书,而后才可谈得上行医。
而行医,不仅需要博览古今,医术精湛,更需要有一颗医者仁心。诚如《大医精诚》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医者的仁心应是对患者一视同仁,不能对患者心存偏见,更不可趋炎附势,失了医者本心。“应是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医者为世人尊敬、推崇,想要成为理应背负相应的责任。“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医者需具有一定的同理心,体切患者的病难,设身处地考虑患者的感受,为患者寻求最妥当的治疗方案。“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唯有如此,方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者,才是不负老师们在见习期间对我们的谆谆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