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子近距离感受非遗 助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本报讯(通讯员 沈心甜 蔡曼仪)“对家乡的非遗项目早就有所耳闻,这一次深入探访,又多了一层感受。”日前,对于这个暑假参与的“历史文脉连多城 活态传承续新篇”——“文化中国”地方民间艺术发展观察实践活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小沈同学意犹未尽。
为了解家乡兴化市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的活态传承状况,这个暑假,小沈和其他几位同学组成的“观察实践小分队”来到竹泓镇,深入了解了竹泓木船制作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并通过口述采访、实地考察等形式,深刻感悟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探寻推动竹泓木船文化活态保护、永续传承的实践路径。
竹泓镇河港纵横,交织成网,水资源十分丰富,是典型的水乡地域,小木船曾是百姓出行、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而该镇的制造木船工艺也久负盛名。竹泓木船制作以老龄杉木为主要原料,辅以铁钉、麻丝、石灰、桐油等。老龄杉木材质结实、有韧性,所造之船吃水浅、浮力大,能载重,轻巧灵敏而且坚固耐用。在竹泓,精湛的木船制作技艺代代传承。2008年,竹泓木船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选材备料、断料配料、破板、分板、拼板、投船组装、打麻填灰、油船、下水,小分队的队员们走进木船生产企业,与工匠师傅交流,详细了解木船的制作流程。在企业的陈列仓库内,各式各样的竹泓木船让队员们大为惊叹。这里除了传统工艺下的木船、龙舟,还有结合电力与内燃机制造出的现代化景区游客船,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活态传承。
在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的访谈中,队员们了解到,为推动竹泓木船产业的发展,这些年,政府规划建设的产业园,今年还举办了木船游走灯会。随着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竹泓木船的制作和创新队伍中,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手艺中,让木船更美观、快捷,更符合客户的个性化需要,为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注入了源源动力。
“新的工艺、新的思维模式、新的营销方式、新的活力工匠……传统的非遗项目在注入了‘活水’后,焕发了新的生机。”通过走访,队员们对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有了新的认识,并表示,他们将带着这样的认识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搜集、思考推动家乡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路径、方法,助力家乡发展,让传统文化绽放出耀眼的现代活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