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代表建议促成撤渡建桥
□ 薛宏金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0年了,70年筚路蓝缕,70年风雨征程。回顾当选人大代表的履职实践,兴化市野行地段千百年的渡口撤渡建桥一事,至今令我难忘。
兴化市地处里下河腹部,境内河网纵横,湖荡密布,辖区总面积2393.5平方公里,航道总里程达944公里,航道密度0.39公里/平方公里,高于全省航道平均密度0.24公里/平方公里。“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支橹”“隔河千里远,相邻犹天涯”……这是对兴化过去交通难行的真实写照。
兴化是一个农业大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财政不是很宽裕,而撤渡建桥工程面广量大。在省委、省政府撤渡建桥政策的鼓励下,兴化市政府多方筹集资金,采取“村里拿一点,乡镇挤一点,群众集一点,上级拨一点,社会捐一点,贷款借一点”的办法,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投资数亿元资金建成代渡桥近百座,撤销渡口223道。撤渡建桥,不仅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腾飞注入活力。但由于省干线航道网规划的调整,兴化境内盐邵线由五级航道提升为三级航道,给沿线桥梁建设增加很大难度。尤其是位于城区金东门边的东门泊野行渡口,自南唐县治以来一直是垛田人进城的主要通道。4个村村民及砂石市场经营、装卸、运输人员的来往通行,全靠三艘渡船摆渡,日客流量达5000人次。该渡口因渡船与航行船舶多次发生碰撞而引发亡人沉船的恶性事故,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当地群众多次上访要求撤渡建桥。交通部门测算,按五级航道标准建桥需1500万元,而按三级航道建桥则需要2900多万元。由于投资巨大,地方财力困难,一直难以实施撤渡建桥。
在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后,我多次乘渡船往返两岸听取当地干部群众意见,由我领衔并联系10名省人大代表联名在2004年2月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建议省政府重视干线航道河上撤渡建桥工作》的建议。省交通厅和省航道局作为承办代表议案、建议的单位,十分重视代表的意见,多次派人到兴化与代表面对面沟通,并深入到渡口实地察看,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虚心听取当地群众的诉求。省政府充分考虑由于航道等级提高致使桥梁投资较大,兴化属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县等实际情况,决定由省交通厅对建设野行大桥给予专项补助1260万元,省航道局给予专项补助180万元。但建桥资金仍有较大缺口,省交通厅又出具报告向国家交通部争取到建设野行大桥专项补助576万元,兴化市政府自筹部分。该桥梁设计荷载为公路二级,全长576m,主桥全宽19.4m,主跨87.5m,采用下承式钢管系杆拱结构。2009年7月野行大桥开工建设,2011年1月主桥建成,2012年底建成通车。野行大桥成了兴化城区向东的一条重要通道,不仅改变着城内空间,也打破了城市向外发展的限制。
一条代表建议,促成建好一座大桥,让野行渡口交通成为历史。如今漫步于野行大桥之上,见绿水流淌,听船舶鸣笛,观车水马龙,赏渔翁垂钓,睹鸥鹭翩跹,使我感到无比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