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追欧苏 橘井流芳
□文/陈麟德
范文正公有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即不能为修齐治平安邦定国的良相,便为望闻问切救死扶伤的良医。中国古代素有“儒医”之称,邹韬奋《无所不包的专家》中称:“医生原是一种很专门的职业,但在医学之上却加一个‘儒’字,称为‘儒医’,儒者是读书人也,于是读书人不但可以‘出将入相’,又可以由旁路一钻而做‘医’。”兴化陈氏五进士府或儒或医的不解之缘便是最好的例证。“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兴化陈氏秉范文正公为相、为医均在惠民之教诲,遵自平江(苏州)迁兴化关门陈七二公(《咸丰兴化县志·隐逸》有传)耕读为本的家训,除以科甲步入仕途外,亦以悬壶济世。
古邑兴化岂但陈氏,上世纪中叶亦儒亦医者尚有孔颐伯与姚彝伯。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二公与家翁仁山公为至交,均为笔者父执。
孔颐伯(1892——1952)讳庆濂,为衍圣公府第七十三世云仍。乃父宪荣字文孙,光绪二十三年拔贡,宣统二年会考一等,初用礼部后改学部京官,在京与并称“两雄”的“楚中三老”之一的樊增祥(字嘉义,别字樊山)和“湖南三诗人”之一的易顺鼎(字实甫)相唱和,工书法,隶中带行,尝与家叔祖、著名魏碑书法家、省文史馆馆员陈锡侯(讳汝蕃)互以书法相砥砺。任兴化县劝学所总董兼县视学时撰联书“抱山万竹犹言少,清坐一觞况遇群”赠兴化教育家,文史学家、省文史馆馆员许玉书老夫子,至今宝藏焉。
颐伯老伯幼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幼承庭训,扬州读一年中学学到些英文后考入京师大学堂,学成后任北洋总统府文书,由六届大礼官黄开文调遣,旋迁北宁铁路任地产科长。文孙、颐伯父子在京时结识了曲阜孔伯华,伯华医术高明,被推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鉴于同宗,伯华接纳初通医术的颐伯为徒,授以悬壶之术。民国三十六年杜月笙请伯华乘飞机去沪疗疾,伯华还约了归隐兴化的颐伯同往,后因故未克成行。革旧鼎新后,伯华成了毛泽东的保健医生。伯华的儿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在中医学会任职,在京见到保定籍颐伯夫人张兆祺仍以“师嫂”相称。颐伯跟伯华学医,医术日臻,渐趋独当一面,竟能为北洋军阀名列二十四位上将之一的王占元、天津“瑞蚨祥”绸布庄孟八爷疗疾。既任公职又行医,收入颇丰,衣食优厚。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兵荒马乱,哀鸿遍野,为避兵燹自津返里,悬壶施诊,起初鲜为人知,兴化素宗赵魏为代表的江淮医派,对北派则少有问津者。某岁盛夏,瘟疫流行,经诊治服方后活者无算。于是,声名鹊起,门庭若市。有军官患严重腹泻,希望从速痊愈,颐伯剑走偏锋,开出大剂量大黄,以毒攻毒,吓得复春堂药铺店主不敢抓药。按方服后翌日霍然全愈,赢得了用猛剂的经验。此后,凡有猝中病人弥留之际,孤注一掷,生死一搏,辄请颐伯用大剂量羚羊角而起死回生者。为此博得“孔大胆”“孔一剂”的雅号,名闻遐迩,不胫而走。
孔老伯返乡后,边行医边写作,曾在兴化地方报刊上以“颐翁”笔名连载《故都梦忆录》,回首前尘,恍若隔世。还应聘在兴化县立中学教国文。花甲荣庆时,独饮闷酒,百感交集,情不能已,边饮,边泣,边吟,“南来北往三十载,依然故我;学书、学礼、学医,一事无成。”解放后因不习惯频繁听课,检查备课笔记,遂愤而卸教辞职,蛰居家中。1952年严冬奇冷,因急性胆结石发作抢救无效而谢世,享年60岁。
育有三女(繁珺、繁瑢、繁珏)一子(繁琪)而以长女颖出。繁珺老师民国十五年生于北京,后就读天津慈惠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旋转读上海暨南大学工商管理系,思想进步,向往民主,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全国解放后随南下工作团与大学同学的丈夫邱光诒一起到武汉。1950年兴化中学增办高中财经职业班,特邀繁珺老师教授工商管理学。有一次在大成殿礼堂师生集中开联欢会,学生拉拉队拉老师唱歌,教导主任顾联庆老师唱《国际歌》,孔繁珺老师则用英语唱《国际歌》,赢得雷鸣般的掌声。高职班后来并入扬州财政学校。繁珺老师返武汉后不久即调北京纺织工业部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高职班学员中有后来任中共中央委员、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上将。方将军对早岁求学的板桥故里眷恋不已,对培育过他的恩师一往情深。半世纪后不止一次重返母校,赋诗题词,传为佳话。详见拙作《兴中高职班与方祖岐将军》,载《玩易轩文稿(下)·缅怀师长》。
与孔老伯不分轩轾蜚声杏林,名噪文苑的还有姚彝伯老伯,一作夷白,名公良,号伯子,署恬翁、一禅居士,生于兴化一中医世家,世居兴化东门外发财巷。祖父姚武宽为名医赵海仙之师。父姚定年亦工医。惜堂上椿萱早逝,幼孤贫,弱冠从名医江景元研卢扁之术。不惮窗下苦,而以读书为乐。“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定期从上海购买《小说月报》等杂志,经常阅读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老舍等名家作品。通读鲁迅全部著述。儿时随家翁往姚宅就诊,语及新文学,姚翁则口若悬河,有问必答,字字珠玑。家翁话及在扬州知府嵩峋(渔山)任监督的扬州府中学堂与朱自清先生同窗,姚翁倍感兴趣,并追问有无联系,家翁曾出示身着长袍马褂,每位前标出名字,如朱佩弦君的毕业照,姚翁反复端详,爱不释手。虽立足于医,然嗜文若渴,医儒并工,以医济世。
建校于民国十五年的兴化县立初级中学师资匮乏,30—40年代新旧交替,文科教员奇缺。姚翁与兴邑硕彦高甘来(廪生)、钮克卿(秀才)、刘子吉(秀才)、孔颐伯(儒医)先后联袂任教于县中达十余年之久。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转移爱国学生救亡图存的壮志,别有用心地提出“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口号,遏止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姚翁洞烛其间,以《枪杆子与笔杆子》为题,让学生作文,激发学生抗日爱国热情,寓教于文,文以载道。编《国文常识讲义》获好评。姚翁思想激进,向往光明,甘冒不韪,抗日战争时身居国统区竟珍藏毛泽东著《论持久战》、斯诺著《西行漫记》,非常难能可贵,赢得我党对他的信任与尊敬。十年动乱前,两度主政兴化的老县长、老书记殷炳山同志(后调任江苏省基建局任局长)为敬老、尊贤、惜才起见,尝在县一招于除夕之夜设宴,敦请姚翁同饮守岁酒,共享年夜饭,乡邦视为美谈云。
姚翁素来崇拜叶天士,以叶为依归,疗疾治病,迥异孔翁,不用猛剂,主张调和阴阳,表里兼治,巧定药量,以轻拨重,精研医理,用药清灵,出奇制胜,事半功倍。医学著作有《方剂学》《中国医学发展史》等。从医一甲子,除临床疗疾无时或间外,晚年还致力于中医教育,坚持带徒,主持全县第一批出师学员的出卷、改卷、评议等工作。既为良医,亦为中医教育家。
“医家本质是诗人”。医余,工诗词。与徐德培(字笃夫、号南邨、中央文史馆馆员)、李远猷(字远尤、号辛夷、民国年间书画名家)同入南社(清末民初文学团体,由陈去病、柳亚子、高旭等发起成立于苏州。民国十二年前后分新旧南社,旧南社编有《南社丛刻》22集,新南社仅编有1集),攻词学,考订词谱,著《草间集》,有《秋居杂诗》入郑逸梅主编之《南社丛谈》,录其《秋居杂诗》二首:“皎月临窗棂,西风撼旧扉。虫鸣因底事?劳劳砌下悲。有客不成寐,竟夕涌幽思。披襟步庭院,骚首将胡为?漫托心头意,问天天不知。”“天地既生予,乌能乱暴弃。古人有名言,丈夫贵立志。毅力向前途,穷通宁所计,忧患造英雄,有忍乃有济。不观绮罗中,谁曾名于世。”《南社诗集》录《秋居杂诗》第三首:“浮生若幻泡,其言信非虚。百年经转瞬,不朽谁自居?嗟嗟彼细人,遑论处瘠腴。”诗风恬淡,慨而不悲,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诚雅人深致者也。另有一首《壬戌腊月初七大风雪》:“黯云低压北风烈,寒气中人欲僵裂。重裘不暖炉不温,浑身脉络几凝结。此夕真诚鹤讶年,阶下平铺盈尺雪。当窗老树剩丫杈,著雪更形势奇拙。俯仰之间如掌飞,别有天地摧莹洁……”壬戌为民国十一年(1922)岁暮大雪,诗人极力渲染漫天风雪,贫富悬殊。不惮世风浇薄,虽风狂雪暴仍惦念穷人,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反映民间疾苦,忧国忧民,悲天悯人,溢于墨楮。任教兴化中学时,为校歌作词,其词曰:“襟淮带湖,群流奔赴,垒叶多鸿儒。人才鼓铸,宁论今昔仅时殊。纷华腴,满城桃李春风树,缵绪启鸿谟。”校歌开宗明义,指明古邑兴化位于水乡泽国的里下河,素多学识渊博造诣甚高的大儒,英才经过陶冶、锻炼,过去、现在岁月虽有不同,人才依然繁华、富丽、丰厚,阖邑莘莘学子皆受到良好的教育,正继承世代开创远大的谋略,语多勖勉、褒赞之意。
姚翁精医,擅诗词,亦工书法,铁画银钩,遒劲潇洒,寓书卷气于方笺中,家翁仁山公爱其处方笺书文并茂,竟长期宝藏并示子侄辈以效仿之。
兴化市中医院儿科主任中医师朱杰教授在其专著《兴化医学流派》第九节专论中对姚老伯从才识、人品、业绩三方面作出恰如其分的述评:“博学多才,言谈风趣,性格谨慎,为人谦虚,平易近人,奖掖后进。于旧社会,洁身自好,社会恶习,一无所染,一介书生本色;于新社会,兢兢业业,诊病、带徒,为发展兴化地区的中医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评价贴切,旨哉斯言!首轮《兴化市志·人物》有《姚彝伯传》。
育有二子(隽、伸)二女(瑛、珩)而以长子颖出。姚隽抗战时攻读于西南联大,主修外文,选修历史,与在昆明美国大使馆新闻处工作的柳亚子之次女柳无垢熟识,因经常阅读她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有时对译作提出意见,不乏卓识。姚隽曾与柳无垢谈及南社,并告以其父亦南社成员。无垢赴渝,曾与乃翁话及此事。柳公以姚隽系故旧之子,曾书一条幅赋诗交柳无垢捎给姚隽,题为《寄昆明姚隽一首》,载《磨剑室诗词集》。多年来姚隽视若瑰宝,珍逾拱璧,爱不释手。课余之暇,姚隽经柳无垢相助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兼职翻译。改开后,姚隽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授,与乡贤复旦大学诗、书、画、印研究会长喻蘅教授相知为友,姚教授曾赠喻教授《李审言文集》一部,喻教授时任《上海近百年诗词选》编委,阅齳叟文集后,即建议将李详在沪编《江苏通志》时作的三首七律选入,并在三首后各写一段《笺注》,呕心沥血为乡邦做有益之事。1997年后姚隽教授作古。孔姚二家并结朱陈之好,姚老伯侄姚健偶,孔老伯三女繁珏,昭阳传为佳话云。
孔姚二位老伯蜚声文苑,载誉杏林。必将永垂史册,芳留千古。
责编: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