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青春筑梦一家亲 同心共叙民族情

2025-02-20 09:19:33

日前,来自16个少数民族的58名青少年学生和汉族学生代表们齐聚一堂,在“石榴籽一家亲·民族同心向未来”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中,用欢声笑语编织出一幅民族交融的动人画卷。这场活动的发起者,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大二学生陈自力——一个用压岁钱点燃民族团结火种的“00后”青年。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初心的坚守,更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活动现场的布置充满巧思:56个民族的串旗环绕会场,就像56个民族手拉着手,大屏上是G219、G331、G228三条国道的线路图,这三条边境国道是联系各民族的大动脉。

活动开始前,各个民族的同学们陆续签到,哈尼族小姑娘李涵身着自己的民族服装盛装出场。同学们贴上了与自己民族对应的服饰贴纸,每位同学领取了特色“石榴籽”胸针后,迅速被“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吸引。“你服饰贴纸上的花纹像彝族的火把节图案!”“不是,我是土家族的!”欢笑声中,孩子们主动分享起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

主题团课环节,大屏幕播放着蒙曼教授主讲的“石榴籽一家亲”示范课。当画面切换到G219国道沿线时,来自云南的彝族学生何晓康兴奋地指着屏幕:“看!那是我们的火把节!”随后,陈自力引导同学们用图文连线的方式,将国道沿线的民族与在场同学一一对应。一位满族女生感慨:“原来我们镇上有这么多民族,就像石榴籽藏在同一个果壳里。”

活动尾声,全体参与活动的同学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以前总觉得‘民族团结’是课本里的话。今天才发现,它就在我们手拉手的温度里。”一位仡佬族学生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这场活动的组织者陈自力是土生土长的戴南人,他的成长轨迹与这座“中国不锈钢名镇”紧密相连。2023年,他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第一次走出家乡,却也因此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陈自力被校园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氛围深深触动。课堂上,教授们讲述的民族团结历史让他心潮澎湃;校园活动中,藏族同学的锅庄舞、维吾尔族同学的热瓦普演奏、蒙古族同学的长调民歌,让他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元之美。“原来民族交融可以如此自然又有温度。”他感慨道。

这次寒假返乡时,他对自己中小学的母校进行调研,惊讶地发现,作为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为家乡戴南经济的高速发展,镇上的中小学竟有多达58名、涉及16个少数民族的学生,但也发现这些少数民族同学彼此之间鲜少互动。“很多少数民族同学的身份甚至连身边人都不知道。”这种现状让他意识到,家乡需要一座沟通的桥梁,让这些“散落的石榴籽”凝聚起来。

“办活动需要钱,但我没想过放弃。”陈自力笑着说道。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他没有社会资源,却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他将自己积攒几年的8000多元压岁钱全部投入,购置石榴籽纪念品、文具、租赁大巴车、设计道具,并且亲自担任活动主持人。

筹备期间,他白天收集学生名单,晚上熬夜撰写活动方案。大年初二,当家家户户沉浸在节日氛围中时,他已经开始在电脑前反复修改活动流程,制作相关图文素材。“最难的是设计互动环节,既要有趣,又要让不同年龄的孩子都能参与。”为此,他结合学校所学,用图文将民族知识融入游戏,让同学们了解彼此的民族和文化背景。

为了确保文化展示的准确性,他多次请教镇党委统战部门,并邀请镇党委分管领导担任文化顾问。“穿青人不在56个民族之列,但他们的文化同样值得尊重。”活动中,陈自力特意安排环节,讲述自己偶遇穿青人婆婆的故事,呼吁大家关注“特殊的少数民族”。

高中生彭静雯(朝鲜族)和向慧鹃(土家族)成了好友,互相学习对方的文化;小学生崔俊浩(土家族)在活动现场许愿道:“我要做一颗小小的石榴籽,把民族团结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本地两家企业主动赞助,计划开展民族文化研学项目;戴南镇政府官方公众号发布的活动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

面对赞誉,陈自力显得谦逊而清醒。“8000多元能做的有限,但至少我们证明了,青年人有能力为家乡做实事。”他坦言,活动最大的意义在于“唤醒”——唤醒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唤醒社会对基层民族团结的关注。

如今,他正筹划建立“石榴籽基金”,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支持民族交流项目。“未来,我想把活动扩展到全省甚至全国,让更多‘石榴籽’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园。”

(戴南统战)

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