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画里的鹅泉

2025-03-21 09:08:56

□ 潘仁奇

 

“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广西走一圈,才知道,构成桂林山水的喀斯特地貌,在桂南随处可遇。沿着公路、顺着河流,交叠在你的视野,陪伴在你的左右。靖西的鹅泉便是这样的一处所在。

位于靖西县新靖镇鹅泉村念安屯西的鹅泉,是跨国瀑布德天瀑布的源头。从百色去往德天瀑布的路上经过靖西,想到了鹅泉。

去鹅泉不难,也很快,离靖西县城只有5公里。

停车处,首先入眼的是横跨河流的鹅泉古桥——画册中、印象里现过多次的清代石墩桥:晚归的农人牵着老牛从桥上施施而过,把农耕时代田园牧歌式的安适悠闲直送入你的心底。背景是青青的山,潺潺的水,漫天的流霞。一座桥,载着岁月的苔痕,能把喧嚣割离,让浮躁安定,这是鹅泉的魅力之一。哗哗的水声告诉我,我已走进画里。

画幅不大,却含山纳水,嘉韵天成。四面山,一条河,一座桥,一大片田,几处亭榭,以青峰秀水的环护,围成一处“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的世外桃源。

走进桃源,寻一住所,濒水,三楼,坐在阳台上,可将景区尽收眼底。清亮的河波,穿梭的竹筏,对岸的田野,起伏的山峰……

身在画中,满眼青绿。山是青的,水是绿的,地里生长的是一片葱茏的青绿,滋养这片土地的鹅泉,更是青绿的一汪清潭。

相传一位杨氏妇女在这里救助了二只仙鹅,仙鹅报恩,地涌神泉,使这里成为良田沃壤。泉水西恰有一山形若蹲鹅,人称鹅山,鹅泉也由此得名。

阳光下的鹅泉湖,澄碧清冽,如屏如镜,映衬着蓝天白云、青山翠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在揣摩理学的感悟中描绘出如画的意境,在这里落到了实处。柔滑的水草在水下蔓延,轻灵的小鱼活泼其间。徐志摩在康桥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而欢笑在这里的游者,又有谁不想留在这里,坐拥水草般的舒展、游鱼般的自由呢?

不远处的田野里,一头水牛不紧不慢地嚼着草,或许它也在欣赏这里的风景吧?美丽的风景总是给安闲的心态准备的。只有安闲的心,才能尽享这里的美丽,这里的清幽。

沿着玉带般的石径,可至湖中的小岛。修竹几丛,老树数株,书有“鹅泉泉眼”的临湖立石一壁,内奉龙王和“养鹅成泉”之杨媪的小庙一间。好的布局不在于繁复,在于恰到好处。醒目处,玲珑一亭,灿如花蕊,熠熠生辉。循莲叶般的石蹬入坐其内,清风四面,水声不绝。北边是泉眼所在的鹅泉湖区,南边是湖水下泄形成的鹅泉河。两者落差不大,远看如同一体。与小亭联袂的两架水车和着水声,日夜吟唱着岁月的歌谣。清新的流水增添了这里的灵动和鲜活。游弋的竹筏,乘兴而至,载趣而返。人们在竹筏上亲水戏浪,欢声四起。回归童趣,不需要理由。“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庄子笔下的快意,不也如此?

傍晚,下了一阵雨。回到三楼的寓所,在阳台上赏雨。虽然错过了这里的“灵泉晚照”,但雨中的山水,一如洇开的水墨,明丽之余,平添了空濛淡雅。时光煮雨,岁月逢花,都是缘分的造化,无需刻意。好比流水,了无行迹,但循自然。所行皆所适,所遇皆所安。

晚饭后,呷着鲜美的鱼汤,再一次走上古桥。一端是烟火的人间,一端是岑寂的沃野。十五个桥拱,支撑着久远的思忆。六十米的桥身不长,抬腿间,便从此岸到了彼岸。桥上没有灯,天上没有月亮,地上的一切都笼罩在朦胧里。静下来,能听到脚步的传音。古桥在静默中守望着过去,也守望着现在。正如祖祖辈辈生活在桥边的村民,清清淡淡,和和睦睦,恬然其事,安然其居,让每一个祥和平静的日子都活在画里。

而行走的我们,得以乐享其间,也就成了画里的神仙。

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