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绿色盛宴
□ 泰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民以食为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对农产品供给的最大关切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地处江苏中部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兴化市,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领美食发展实践,视生态为最大价值、最大责任、最大潜力,将昔日“斥卤之地”打造成鱼米之乡,拥有9大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美食产业规模达800多亿元。中央电视台曾10多次寻味兴化,用镜头定格诱人美味、以细节展示绿色魅力。
洼地蔚起的美食嬗递
兴化因海拔全省最低,被称之为“锅底洼”。公元920年置县,取“兴盛教化”之意,曾是楚国令尹昭阳的食邑,故有昭阳、楚水别称。1987年撤县设市,总面积2393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47万人,常住人口111万。地广物丰、民勤本业,为兴化美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01遗存:见证先民烟火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以采集野果和狩猎动物为食,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此时尚无“烹饪”可言。近年来兴化发现了几处古代遗址,出土了一大批食物及其制作工具,从而将其“美食”历史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七千年前的“打火机”。《韩非子·五蠹》《拾遗记》等古代文献记载了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的故事,当火种带给人类光明的那一刻,食物也开始由生吃走向熟食,人类烹饪的历史就此开启。2025年2月2日,《人民日报》以“一方水土千年韵”为题,公布了兴化草堰港遗址考古成果,有3件距今7千多年的“打火机”——钻木取火器被发现,这是国内所见最早的钻木取火器实物,比新疆地区发现的早了足足3千年之久。考古界有句俗语:“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想不到兴化洼地的饱水环境,竟让这一重要的饮食里程碑文物重见天日,活色生香地诉说着那悠远的“烧烤”传奇。
六千年前的“兴化大米”。大约1万年前,中国人开始利用并选育水稻。早在2006年,兴化影山头遗址之中,就发现了距今6千多年的古代稻米。遗址区内有很多粘附在陶釜、陶鼎等古代炊器上的炭化稻米,有的夹带在红色烧结的土块中。这些稻粒,具有大粒化、颖尖无芒特征,考古专家通过专业检测,认定这是人工种植的水稻。由此证明,兴化先民当时已经初步掌握了水稻栽培技术,吃上了最早的“兴化大米”。
五千年前的“兴化食单”。被列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的兴化蒋庄遗址中,不但有农田、菜园、林地,还发现了麋鹿、猪、牛、羊、狗的骨头,杏、桃、枣等果核,以及炭化的菱角、桃核、葫芦籽、甜瓜籽和芡实。有荤有素还有水果,这竟然是5千年前兴化先民的食物。《战国策》中记载,距今2千多年的西汉时期“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可见普通百姓只能吃素。很难想象在新石器时代,依水而居、逐水而渔的兴化先民食单如此丰富。
02迁徙:促进美食融合
兴化自明代以来经历了3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入迁,好似西晋的“衣冠南渡”,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也造就了开放包容的饮食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化风味。
明初洪武赶散,得人丁兴旺。受元末明初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影响,加之连年水旱灾荒,兴化大批百姓或死于战祸或外出逃荒,至明洪武初年,全县仅剩下3160户、8626人口。在明太祖的威逼下,大批苏南居民通过苏州阊门走水路,迁往朱元璋的政敌张士诚老家兴化及周边地区,从事垦荒和沿海盐场开发(史称洪武赶散),使人口稀少的兴化人丁猛涨,至洪武24年已达到6.3万人,而其中迁移人口占八成之多。破碎的乡土社会经移民重新构建,渐渐恢复了生机,食物的丰富也使得制作方式彼此渗透。本地人参照吴越之地醉螺做法,创制了兴化醉蟹,特别是烧菜要加点白糖也渐成习惯。受江南腊月蒸制水磨年糕习俗影响,开始尝试用米粉制作茶食,方的叫“糕”,圆的叫“团”,扁的叫“饼”,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要“蒸团划糕”。据兴化县志记载,明末清初市井间食肆开始繁盛,城内仅米粮行就有200多家,鱼行30多家,郑板桥形容兴化“水落鱼虾常满地,湖多莲芡不论钱”。
清代战祸避难,因商贾而兴。兴化四面环水,过去无舟楫不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戏称“兴化人是用手走路的”。康熙年间兴化县志上记载:“吾邑独少宛马来,大泽茫茫不通陆;外人羡作桃花源,万钱争租一间屋。”称兴化是世外桃源、避祸之所。太平天国期间,大批外地商户逃往“自古昭阳好避兵”的水乡兴化避难,并在此经商创业,创造了辉煌的商业传奇。据史料记载,当年延绵1千多米的金东门大街,商铺林立,钱庄、珠宝行、南货行、绸布庄等应有尽有。兴化银北门是农民进城的必经之地,当年戏曲家孔尚任修改《桃花扇》时,曾在城北海光楼寓居。这里拥水而市,汇集了70多个行业近200家大小商行店铺、加工厂和手工作坊,码头边每天停泊的货船舳舻相继。商业的繁盛促进了餐饮业的勃兴,城内仅较大的茶馆饭店就有魁园、颐斋(养和园前身)、庆华园、松涛、王厨房、又一村等20多家,茶食店有九如斋、极陞号、状元斋等49家,宛如“小苏州”。
民国省府北迁,呈畸形繁荣。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淞沪会战爆发,苏南等地屡遭日寇空袭。时任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看中了水网密布、交通不便的兴化城,1939年初将省政府搬迁至此,追随而来的还有江南商贾、名厨、名伶。在这突如其来的“省会”光环加持下,兴化城急剧繁荣起来,茶馆、酒楼、浴室、赌场、烟馆、戏园等一应俱全,奢靡之风渐起,不少商家开始装修洋房店面,就连百年老店“上池斋”药号,也仿造上海“石库门”风格,从海外进口彩色釉面地砖,以时髦装修吸引顾客。史料记载,兴化因太过繁荣,以至于市面上的辅币已经不敷流通,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不得不发行票面1角、2角、5角的兑换券以应急需。一句“一到兴化心就花”的民谣,道出了当时兴化喧嚣繁华的盛况。
03蝶变:泽国终成粮仓
一部兴化史,半部治水史。兴化生长于水、受制于水,也受惠于水。当久久为功的水利建设解决了心腹大患后,兴化的美食开始展示出更加瑰丽多彩的画卷。
地势卑抑,涝灾不绝。兴化有河道1.2万余条,湖荡密布,水面积占比达26.2%。自西汉起,这里就是盐产地与盐运区,后因不断开垦海边滩地,以至盐业式微,农业开始兴盛。但由于地势低洼,不论是海堤还是运河大堤一旦溃堤,则“以兴化为壑”,给兴化带来了无数次的苦难。从明正统7年至清道光29年,407年间发生特大水灾80多起,平均5年一起。“有水先淹,无雨先旱,先旱后淹,夹棍讨饭”的民谣曾在兴化地区广为流传。
捍海筑堤,消弭水患。治水一直是古代兴化官民永恒的主题,而政声最显著的当数范仲淹、魏源等人。范仲淹任兴化县令期间,率4万民夫,用3年时间筑成一道绵延142里,贯通南通、泰州、盐城的拦海大堤——捍海堰,兴化百姓称之为“范公堤”。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兴化县令魏源,为救万民免遭运河开坝泻洪之祸,亲赴高邮跪请上司,兴化百姓对之感恩戴德,将当年丰收之稻命名为“魏公稻”。政声人去后。市中心一座距今400多年的四牌楼上,层层叠叠悬挂着47块匾额,这是对宋代以来76位兴化先贤的景仰。
向水而生,千年梦圆。囿于时代和条件限制,无论是范仲淹还是魏源,在当时均无法彻底消弭水患。新中国成立后,全面治理淮河,开通苏北灌溉总渠,建立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兴化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疏浚河道、调整水系、修筑圩堤、兴建闸站,从而实现了治水安民的千年水利梦想,水乡泽国真正成为鱼米之乡。据《人民日报》报道,兴化1957年亩产菜籽创全国纪录;1982年成为全国产粮最多的县;1984年淡水养殖面积居江苏第一。1953年至1990年,37年间兴化累计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高达183.2亿斤,可满足全国人民半个月的口粮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