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绿色盛宴
□ 泰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源头施治的美食守护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一碗香喷喷的有机米饭,一条鲜美的清水鱼,一碟水灵的青菜,一锅飘香的走地鸡汤,都是河湖、土壤、空气等各种生态环境要素质量的象征,守护好一方水土,绿色之上才能有安全的美食和美食的未来。
01系统涵养生态
守“湿”情画意。兴化有五湖八荡,但因长年围湖养殖,湖体水质开始下降。自2015年开始,兴化先后启动陈堡草荡、平旺湖、蜈蚣湖、得胜湖、洋汊荡等退圩还湖工程,投入资金超13亿元,形成3.2万亩自由水面,“湿”情画意得以重现。有800多年历史的大纵湖,围湖养殖面积2万多亩,全部退出后,湖区水质达到Ⅲ类标准,部分达到Ⅱ类,2018年中堡镇举办首届大纵湖捕捞节,捕捞上来的纯天然湖鲜有70多个品种,卖了750多万元。陈堡草荡成为江苏省及全国水上运动训练驻训基地和比赛基地,洋汊荡也建成了国家湿地公园。
建生态景区。千垛镇在实践中创造了“林、垛、渔”相结合的模式,湿地上种植耐水的池杉,树下可种耐荫作物,亦可水产养殖。2004年建成了闻名全国的水上森林公园,在10万余株高大茂密的池杉编织的童话世界里,最奇特的是“梦中雾森”,袅袅升腾的水气,若隐若现的花海,犹如绿野仙境,被誉为天然氧吧,现已成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4A旅游景区。
为生态“留白”。距兴化城区仅15分钟车程的千垛镇徐马荒湿地,总面积10多平方千米,由沼泽、陆地、森林等组成,沟汊纵横、蒲草繁密、环境静谧。兴化将其作为生态“留白”,严加保护。千垛镇徐圩村党支部书记邵茂同,20多年来率领全村村民修荒、复荒、美荒,让6千多亩核心保护区湿地保持原始风貌,使得万鸟归来,生物繁衍,2021年获评为全省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徐马荒是江苏最后未被开垦的原始湿地,也成为兴化未来发展的绿色力量。
02产业服从生态
确立绿色导向。秉持产业向绿、生态向美这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实施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在95%以上。确立了以“绿色GDP”为指挥棒的考核导向,2016年在全省率先对乡镇实施差别化考核,建立健全生态红线保护补偿机制,每年拿出500万对生态保护贡献大的地区给予生态补偿,2024年兴化国家湿地公园沼泽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江苏省十佳。
推动产业转型。兴化境内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面积占比几近1/4,低洼地势和环境承载力,决定了产业发展必须服从生态之需。在高额利润面前,兴化毅然放弃了已批复同意的化工园区建设项目,2014年至2016年,先后否决了30个重污染项目,拒批项目投资总额38.6亿元,淘汰关闭了近百家化工生产企业,以“生态环境再小不破坏,经济利益再大不动摇”的信念,守护住一方蓝天碧水。
系统治理污染。兴化戴南镇有“中国不锈钢之都”之称,曾因环境污染问题而备受诟病。痛定思痛,从2016年底开始,戴南镇陆续关停了471家烘房和80家酸洗加工户,实行酸洗集中统一处理。2018年又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了353家中频炉企业,拆除了687台中频炉,压减产能413.9万吨/年,倒逼不锈钢产业转型升级,追“智”逐“绿”迈向高端,现已成长为全国百佳产业集群。
03立法保护生态
在传承中坚守。孔尚任在《答王歙州》一信中曾写道“昭阳城外,菜花黄否?”,这是对兴化垛田留下的美好印象,也是乡愁情思。垛田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农耕方式和生态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兴化专门制定了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设置垛田保护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垛城共生、古今交融”的总体保护目标。
在开发中保护。为保护好农耕文化“活化石”,让这道世所罕见的风景延续下去,2017年兴化部分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立法保护垛田,得到泰州市人大积极支持。2021年3月1日《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以法治推动垛田永续利用。这保护的不仅仅是垛田,更是水田交错的农业文化。
在保护中利用。垛田的情调不输威尼斯水系的复杂,每一处的转角,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千垛菜花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油菜花海第一名,与普罗旺斯薰衣草园、荷兰郁金香花海、京都樱花共同跻身全球四大花海之列。千垛菜花旅游节已经连续举办16届,活动内容从赏花踏青、休闲观光,延伸到民俗展示、文化体验等领域,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提升。
执 笔:王 龙 吉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