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一曲三十六垛上
文/刘春龙
“三十六垛上,茄儿和架豇。”这是垛上人介绍自己家乡时常说的一句话。前半句说的是地貌特征,一个个垒成垛状的田块,或一个个以垛命名的村庄。后半句说的是物产种类,垛田之上只种瓜果蔬菜,几乎不长粮食,这在兴化乃至更大范围“仅此一家”。垛上人讲这话看似随意,略带自嘲,可外地人还是能听出其中的炫耀。
有个垛上人据此写了一首歌,歌名就叫《三十六垛上》,且作词谱曲一肩挑,这个人是垛田镇文化站老站长李松筠。李松筠饱含深情,把“三十六垛上”的宝贝悉数搬出,歌也就写得很长,情也抒得很足,曲调也更具垛上民歌风格,看得出他用心了。这首歌再经垛上歌手宋锦芸的演绎,更是广泛传播。
那段时间,我正在酝酿一部长篇小说,写垛田之上发生的故事,取名《垛上》。也许受了王旭烽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的启发,她的小说里不时出现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主人公每每听到这首歌总是异常激动,而我偏偏又特别欣赏这首歌。我就想,为什么不可以在我的长篇小说里也来这么一首民歌,一首属于垛田地区独有的民歌呢?垛田本就是盛产民歌的地方,既写垛上的故事,怎能少了垛上的民歌?看了李松筠的歌词,听了宋锦芸的演唱,心里一动,何不就用《三十六垛上》?等把这首歌植入小说时,似乎哪儿不对劲,李兄的歌词现代感太强,抒情味太浓,并不适合小说呈现的意境。我所需要的民歌,它的年代应该是模糊的,既听出岁月的沧桑,仿佛自有垛田就有这首歌了;又感觉就在身边,谁都会唱上几句。它听上去像民歌,又不是真正的民歌,至多算个“伪民歌”。如此就要重新创作一首歌了,不能像王旭烽那样“拿来”就用,那又是怎样一首歌呢?稍得闲暇,脑子里总想着这首歌,走在路上想,躺在床上想,一边哼着《小河淌水》的曲调,一边琢磨民歌风格的歌词,构想一首属于自己的《三十六垛上》。
到了2011年初,我的这部小说写了将近20万字。正好江苏省作协征集“重点扶持文学创作与评论工程”项目,也是为了自加压力,就将《垛上》申报上去,结果很快就通过了,约定两年后的2013年6月交稿。接下来的时间,本想潜心创作,无奈事务繁多,小说篇幅又太长,离交稿只剩半年了,小说才完成三分之二。没办法,只好申请延期。恰在此时,我工作变动,心中窃喜,这下该有更多业余时间完成我的小说了。
2013年春节后的一天,文广新局副局长李劲松和剧目创作室主任董景云找我,说能不能请老局长帮我们写首歌。那首请李朝润作词、吴小平谱曲的《垛田水乡》得了省“五星工程奖”之后,宣传文化部门一直想着再推出一首歌,冲一冲省“五个一工程奖”。兴化文化元素辨识度最高的当属垛田,有人建议好好打磨李松筠的《三十六垛上》。找来几位行家研讨,肯定之余,得出一个结论:歌非常好,得大奖难。那怎么办呢?他们怎么商量的没告诉我,也就不知道怎么会找到我头上。我不由惊愕:这不开玩笑嘛,我哪会写歌,也没写过呀?两人不紧不慢道出理由:你是垛上人,你该写;你是文化局老局长,你该写;你是作家,你该写;你在策划《垛田水乡》时曾说过自己要写的,你该写。这些看似在理,只是最后一条我真的说过吗?见我迟疑,董景云作了让步:要不你就在李松筠站长的歌词上改?我连忙摇头:人家是我的文学前辈,太不礼貌了。李劲松来了个激将法:景云啊,刘局高升了,写不写歌,得不得奖跟他有啥关系呢?我耐心解释:手上的长篇小说急等着交稿呢,实在没时间写呀。
一提小说,我忽然想到绞尽脑汁“伪造”的那首民歌,也就脱口而出:要不我把自己小说里的那首歌给你们吧。他们知道我正在写的长篇,也知道写的是垛上的事,只是不知道小说里还有一首自己创作的“民歌”。两人有点疑惑,我打开电脑,把这首也叫《三十六垛上》的歌词打印出来:
一条条小河哟,流过三十六个垛,哪一个垛上住着我哥哥,水绕垛来垛恋水,哎呀我的哥哥呀,你可曾猜出妹的愁?
一声声渔歌哟,飘过三十六个垛,哪一条船上住着我哥哥,鱼水相欢情谊长,哎呀我的哥哥呀,你可曾听懂妹的歌?
一阵阵秋风哟,吹过三十六个垛,哪一片湖上住着我哥哥,天上月亮水里望,哎呀我的哥哥呀,你可曾知道妹想哥?
我告诉他们,这首歌已在我的小说里出现过三次,主人公的母亲怎么唱的,恋人怎么唱的,母亲和恋人又怎么会在一起唱的,还会出现一次,在垛田实景演出中……
隔了几天,董景云把修改后的歌词给我,让我再润色润色。我说尊重你们的意见,我只关心曲作者是谁?董景云说:请了陶思耀。陶思耀?那是大家,一曲《莫愁啊莫愁》红遍全国。我说:期待你们成功。董景云纠正道:是我们。一瞥歌词,作者刘春龙,这怎么行,起码署两个人吧。我也不谦虚,原作毕竟是我的,但别人的劳动理应尊重。董景云还在推辞,说改动很小,可能曲作者还要改。我拿出曾经的局长作派,不许他争辩,就这么定了。最后署名虞嘉梓、董景云。虞嘉梓是我在《兴化报》发渔事散文的笔名,取“渔家子”的谐音。之所以用这个名字,是我多虑了,不想让太多人知道:某人还写歌词?又过了几天,董景云发来一个音频,是陶思耀请省演艺集团张其萍录制的小样。张其萍太厉害了,多次获得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江苏赛区第一名,江苏卫视开播晨曲就用了她的《在茉莉花盛开的地方》。心里满是期待,打开一听,曲调太过欢快了,不像《小河淌水》的风格,倒有点《大花轿》的味道了。董景云说:你多听几遍,感觉就来了。于是再听,反复听,我也就慢慢喜欢上这首歌了。
这首歌今后会怎么样,我并不关心,那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我只想把我的《垛上》赶快完稿。这中间,陆续听到一些关于这首歌的消息,先是市委宣传部和文广新局制作了MV,演唱者是垛田歌手宋锦芸,该节目被评为当年度泰州市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再是参赛第十一届省“五星工程奖”,沈小华的演唱获得铜奖;其后申报第九届省“五个一工程奖”,用的正是张其萍的音频,一举斩获……
没想到书还未出版,作为副产品的歌却已传唱开了,等到作家出版社正式推出我的长篇小说《垛上》,已是2015年3月。这让好多读者产生一个错觉:因为歌在前书在后,所以小说植入了早就存在的歌曲《三十六垛上》,有人甚至都把这首歌当作真的垛田民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