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守艺传“新” 非遗很“潮”(二)

2025-06-19 09:29:10

沙沟板凳龙舞

 

明末清初,沙沟东岳庙会祭拜时,香客均随身携带小凳,当人们每磕过一次头站起来时,发现摆在地上的小凳,弯弯曲曲,很像一条条龙的形状,以为这是龙的显灵。后来在祭祀仪式时,人们有意识地先将小凳摆成龙的形状,然后再祭拜磕头,这就是“板凳龙”的雏形。

行会走街时,香客们手举装饰着龙状的小凳上下舞动,组成了一条条起伏蜿蜒的龙的造型,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沙沟“板凳龙”。后来又将“板凳龙”以文艺表演形式搬上舞台。2003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兴化慰问演出中,“板凳龙”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受到万名观众的赞誉。

“板凳龙”是沙沟古镇深厚文化底蕴的结晶,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独特的水乡风情。

 

锡器制作技艺

 

自古以来,兴化及里下河一带手工行业中,锡匠的历史最为悠久。清朝中期,兴化锡匠已有数百人之多,为里下河各府、县之首。兴化锡匠始祖有陈、杨、黄三大姓。他们的手工技艺世代相传。兴化锡匠历来所制作的各种祭器、酒器、茶具、酒龙、消防水龙头部件以及各种庙会仪仗等锡器艺术品流布全国各地,有许多被民间爱好者和博物馆收藏。

陈连富,生于1973年,他从小受家庭的影响,14岁就拿起锤子敲敲打打,到了17岁就能单独接锡器活儿,做一些简易的香炉烛台等。到了21岁转行向银匠师学习银器制作。三年后又从师铜匠学习铜器的雕刻和翻砂浇铸。30岁时又重操锡业,开始锡器的制作,他平时学艺刻苦,虚心求教,经常受到老师傅的指点,并把所学的其他技术运用到锡器的制作工艺上,所制作的茶壶造型典雅美观,倒水流畅。目前兴化锡匠中较为年轻,又能熟练掌握传统锡器制作工艺的传人。

 

垛田农民画

 

兴化农民画是兴化民俗绘画艺术,起源于兴化市垛田镇垛田农民画,在风格上既有苏中水乡的清秀美丽和委婉,又有苏北田园的粗犷豪放和质朴;在题材上,有的取材于古老的民间习俗、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的取材于富有时代气息的农村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手法上,以农民独创的绘画语言,讲情不讲理,构图不受空间和时间的束缚。色彩不受自然真实的局限,形体不受常规比例的制约,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虚中见实、土中见雅、拙中见美、民族风格鲜明、乡土气息浓郁的风格。

 

(来源 市文体广旅局)

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