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中医馆印象
■/冯巧岚
淮安区厚重的人文历史造就了山阳中医,尤其以清代名医吴鞠通为宗师,以温病学为研究中心,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阳医派。近期我们赴淮安学习取经,楚州中医院以传承和发展山阳医派文化为核心,整理收集名医著作,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经典病房,建立名医传承工作室,精心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平台。
程晓成院长介绍,吴鞠通中医馆分为中医文化展示区、康养诊疗区、景观区。中医文化展示区重点围绕吴鞠通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山阳医派的传承发展为主题进行布展。
古朴浑厚、疏朗淡泊之构局——中医馆占地面积3390平方米,分南北两路轴线,共同组成一个古朴浑厚、疏朗淡泊的淮上园林,也是省中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吴鞠通系清代山阳医派的创始人,所著《温病条辨》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节华堂门厅两侧悬挂着的对联“秉超悟之哲,怀救世之心”是道光帝师宰相汪廷珍所写,陈列展示了不同版本的《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等学术著作;问心堂是园林的主堂,先生以济世救人为己任,认为做人和行医都要问心无愧,所以无论住在何处,主堂都命名为“问心堂”。堂内悬挂先生画像及“具古今识艺斯进,弃世俗见功乃神”的楹联,概括了先生博古通今医术高超,且能摒弃世俗时医的影响;会英堂是介绍山阳医派的专题展馆,详细展示了山阳医派的起源与传承、现状;医萃馆是介绍中医科普知识的展馆,展示了中药器具、中药材制药过程以及中药铺场景还原;踞花楼一楼为养生课堂,二楼为品茗赏景。馆内布局流畅,令人顿生追慕景仰之心。
底蕴深厚、流派传世之影响——河下曾是经济繁荣、士民殷富的集镇,又是人文荟萃之地。汉代文学家枚乘、枚皋父子,唐朝诗人赵嘏,明代状元沈坤,《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为《温病条辨》作序的礼部尚书汪廷珍皆生于河下古镇。吴鞠通医术高明,著《温病条辨》创建温病理法方药体系,自此淮安名医辈出,如“淮扬九仙”之一刘金方,苏北三大名医张子平,曾被慈禧誉为“医术不在御医之下”的黑热病专家高映清等。我感觉最神奇的是他曾有科举之志,后因父亲、侄儿均因病离世而立志从医,人生的职业抉择,当真是曲折险阻,志向信念最为重要。先生“弃举子业,专事方术,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一生治人无数。鲁迅弃医从文,与晚清中国社会危机、思想启蒙运动及个人遭遇密切相关,转而以文学改造国民性。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之间总是密不可分的。
美丽幽静、园林高雅之宝地——读这儿的对联:“菊花红花金银花花开华夏,丁香茴香广木香香散神州”,仿佛看到这位名医的医德与医术,让人倍加敬重。汪廷珍与吴鞠通为同乡,相见相识相知于京城,汪廷珍言“医非神圣不能”,这对吴鞠通的影响很大,把祛除疾病之苦放在首位,把谋福利放在末位。人到中年后,吴鞠通的医术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又是汪廷珍提议:子盍速成是书,或有益于民生。正是在好友的鼓励与督促之下,吴鞠通拿起笔,一边为人治病一边书写医书,这便是著名的《温病条辨》。想想里面的中医坐堂,让人倾心信赖,因为它是一种传承。花园里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方寸之地充满诗情画意。我们在院内恰巧看到两位姑娘身着汉服在拍照,原来此处已变成网红打卡处。闲倚亭中,鸟鸣,清风,碧水,药草,沿墙处有花吐蕊,有香暗袭,这一切都让人沉醉着迷,中医文化的温馨环境,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药香绵长、杏林芬芳之胜景——中医馆内弥漫着淡淡的药香,陈列着各种中医器具和古籍,仿佛能窥见吴鞠通当年悬壶济世、潜心钻研医术的身影,令人不禁沉浸陶醉。行在药草花木间,细细地观看馆内的布局,品味馆内的对联,思索这位清朝乾隆年间的名医,享年79岁,生活在河下的时间不长,却以《温病条辨》一书,而成为山阳医派的宗师。如今这本书早已经成为现代中医学院的必修课程,先生阐述的三焦辨证纲领,由此形成一整套的温病辨证治疗体系,其对病邪传变规律和治疗原则的阐述,对指导临床治疗用药意义重大而深远。山阳医派也早就成为了一个特有的名词,一个时代的标志,为中医学增添了一笔重彩。我们品尝了中医养生茶饮,有气血茶、消消茶、精力茶、熬夜茶等品种,清香的中药味特别清爽提神。全馆重在营造“养眼、养心、养性、养生”的中医文化氛围,是研究、传播、展示山阳医派中医文化的基地,这也值得我们的赵海仙洋楼升级改造学习借鉴。
“大医精诚”这句几千年来中国医家的铭训、华夏医道中诚信与医术并重的亘古不变的高尚品格,在吴鞠通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他继承了我国历代名中医为医、为学、为民的三大宗旨,其治学精神、医德品格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
拜访吴鞠通中医馆的确不虚此行,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