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有机种植开启水稻生产新篇
本报讯 近日,钓鱼镇有机水稻基地的一方农田正在施肥作业,随着施肥机的有序行进,黄褐色的颗粒被均匀撒下,空气中弥漫着腐熟有机肥的独特气息。
“这片200多亩的农田施用的是附近奶牛场制作的生物有机肥。”钓鱼镇美丽乡村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位于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有机水稻基地总面积3000亩,集中连片程度堪称行业先例。自6月30日机插秧工作全面结束以来,基地现已进入日常田管阶段。
“建设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目的是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钓鱼镇负责同志表示,有机水稻种植全程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可降低化学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农作物的抗病能力,从而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赋予农产品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更好的销售前景,最终提高种植效益。
钓鱼镇有农田5万多亩,建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长期以来是我市粮食生产的榜样。为提高粮食种植效益,钓鱼镇在全域推进粮食高产高效创建工作。已退休的镇农技站站长、全国劳模李德剑创办双超鸭田粮食生产合作社,率先探索有机水稻种植,并建成300亩有机水稻生产基地,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形成绿色稻米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示范引领全镇粮食高质高效生产,强村富民,今年3月,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钓鱼镇决定由镇美丽乡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集中连片流转3000亩农田,建设规模化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并于5月下旬正式启动相关建设工作。
有机稻米生产,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遵守规范。为此,镇美丽乡村建设有限公司专门聘请了双超鸭田合作社理事长李德剑负责全程生产指导。
控草是有机稻米生产的第一关。针对拿地仓促,且不能化学除草,李德剑实行了麦茬田泡水,诱草萌发再耕翻灭草的物理方法,以杀灭草源。同时,在基地专门辟出322亩,实施稻鸭共作。“头一年,草不会灭净,需要人工除草。”李德剑说,控药是有机稻米生产的第二关,也是有机水稻生产必经的“阵痛”,基地将综合运用诱捕器捕杀害虫、投放青蛙以及稻鸭共作等生态方式防治虫害。
基地内还设有一处发酵场,堆放着一个个“发酵堆”自制腐熟肥料。李德剑介绍,有机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因不施化肥,往往分蘖不足,叶色偏淡。因此,在移栽7天后每亩需追施100公斤腐熟的菜籽饼作分蘖肥,搁田前期再每亩追施100公斤腐熟的菜籽饼,保住已有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7月1日至今,基地已完成所有田块的腐熟菜籽饼肥追施工作。
“转换期的24个月,是困难期,甚至是负利润。”李德剑表示,“但过了转换期,经过两年的有机培育,农田生态系统将形成,土壤更加肥沃,有益昆虫增多、病虫减少,有机稻米的产量也将逐年增加。”
钓鱼镇美丽乡村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镇党委政府正积极应对转换期稻谷的适价销售,与江苏兴粮集团达成意向助销协议。公司也在积极与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合作,加强对基地的监测,以确保产品能及时获得认证。同时,公司还将着力建立有机大米销售系统,让高品质的有机大米获得与其价值相匹配的价格,实现优质优价。
特约记者 顾日升
通讯员 聂凤平 查小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