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南镇徐唐村:解码“徐唐现象”的乡村振兴实践
本报讯(特约记者 袁开建 通讯员 王晓荣)在西塘港河畔的晨雾中,一座承载着300年光阴的村庄静静伫立。戴南镇徐唐村的青石板路上,既印着先民的足迹,也刻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印记。从妇女捐资筑就的“迎宾墙”到能人反哺建起的“功德亭”,从杂草废地变身的“百姓会客厅”到百年古桥延续的文化根脉,这个曾经的经济薄弱村,用“群策群力”的密码,解锁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路径,更孕育出影响深远的“徐唐现象”。
从“半边天”到“能人榜”的家园情怀
走进徐唐村,河畔那面与自然景致浑然一体的“迎宾墙”格外醒目。这是殷双兰等几位村里的老板娘自发捐资修建的,砖石间凝结的不仅是水泥,更是“建设美丽家乡,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巾帼担当。在徐唐村,“主人翁”意识从不分性别与身份,而是融入每一位村民的血脉。
村庄中心的“能人亭”飞檐翘角,两侧“商海弄潮巨子,村庄建设功臣”的对联,诉说着一段感人的反哺故事。2008年,当村庄还深陷经济薄弱的困境时,6位在外经商的能人毅然伸出援手,先后捐资350万元铺就进村公路、硬化村庄巷道、建起村民活动中心。《兴化日报》以《可喜的“徐唐现象”》为题点赞这一善举,而村里特意修建的“能人亭”与《村庄建设记》牌匾,则让这份情怀成为永恒的坐标——既是捐资能人的荣耀勋章,更是后来者的精神路标。
如今,“徐唐现象”早已从“新闻”变成“常态”。新建了环村桥、兴富桥、兴唐桥,5500米混凝土巷道连通到家,3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里笑语盈盈,1000平方米的中心广场上孩童嬉戏……这些民生工程的背后,始终活跃着在外能人的身影。村党总支书记高翔说:“不是村里求着大家捐,而是大家主动问‘家乡需要什么’,这就是‘徐唐现象’最动人的延续。”
从“痛点”到“亮点”的环境蝶变
“你把老百姓当作家里人,老百姓才会把你当作家里人。”这是高翔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徐唐村建设的“初心密码”。在党群服务中心旁,一座绿树成荫、栈道迂回的微型公园成了村民最爱去的“会客厅”,谁能想到这里曾是杂草疯长的废弃地块?环境综合整治中,村里没有追求“高大上”的设计,而是把“方便老百姓歇歇脚”作为出发点,让每一处改造都暖到群众心坎里。
漫步村庄,河坡上的“软驳岸”与岸边的“硬驳岸”相映成趣。高翔解释:“用水泥固岸是保障安全,让河坡长满绿植是留住生态,老百姓要的不仅是干净,更是能亲近自然的惬意。”从拓宽通村公路到增设停车场,从改造老敬老院为“幸福中心”到新建硬质化广场,徐唐村的每一项工程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办喜事不用再担心雨天搭帐篷“一塌糊涂”,办事之余有公园歇脚,农闲时能在活动中心参加文化活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幸福感”成为村民口中最鲜活的词汇。
从“老故事”到“新风尚”的根脉传承
村庄小河旁,“24孝”文化墙的浮雕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里巧妙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让孝道故事成为乡风文明的“活教材”,潜移默化中滋养着淳朴民风。而向西不远的雄黄桥,则藏着另一段时光记忆。这座百年古桥曾是先民“镇风水”的寄托,岁月在桥身刻下斑驳痕迹,却抹不去村民的情感羁绊。“小时候天天从这桥上走,拆了就像丢了念想。”殷监老人的话道出了古桥修复的意义——村里坚持“修旧如旧”,让老桥不仅“镇”住了风水,更“锁”住了乡愁。
在徐唐村,文化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景致。仿古凉亭与现代公园共生,传统孝道与文明新风交融,百年古桥与新建民居相望。高翔说:“用文化提升村庄品位,不是建几座仿古建筑,而是让村民走到哪儿都能感受到‘这是我们的根’。”如今,村里的“幸福中心”不仅办喜事,更成了舞蹈队排练、村民议事的文化阵地,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从“荣誉册”到“生活画”的生态底色
近三年来,185亩新造林铺就绿色地毯,1.5公里庄河绿化串起清水碧波,358亩农田林网守护丰收希望,3100株“四旁树”装点房前屋后……徐唐村用一组组数据,描绘出“江苏省绿美乡村”“泰州市生态村”的真实图景。但比荣誉更珍贵的,是村民推门见绿、移步换景的日常。
“美丽乡村不能只搭‘花架子’,得让老百姓住在生态、文化、自然的‘画面’里。”高翔的话点出了徐唐建设的真谛。当清澈河水倒映着白墙黛瓦,当微型景点成为邻里闲谈的驿站,当文化墙前常有家长给孩子讲孝道故事,这个300年的古村早已不是“标本式”的美丽,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共同体”。
夕阳西下,西塘港的河水泛起金光,“能人亭”的剪影与归家村民的身影交织成画。徐唐村的故事证明,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每一个人用真心、真情、真行动共同书写的答卷。这里的一桥一亭、一墙一木,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当村民把村庄当作“家”,家便会回馈以最温暖的模样——这,就是“徐唐人家”最深刻的内涵,也是“徐唐现象”最动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