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 子
□ 夏义阳
椅子也是一种日常生活家具。说椅子不能不提凳子,因为没有凳子就衍生不出后来的椅子。两者区别在于结构:椅子通常具备靠背,有的还有扶手,而凳子没有这些点缀和装饰,设计相对简约,就舒适度而言,椅子是凳子的2.0版本。
随着坐具由低变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高型坐具,人们的坐姿也变得更加随意,渐渐从“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转变。《诗经·小雅·湛露》云:“其桐其椅,其实离离”,意思是“高大梧桐和椅树,结的果实一重重”。桐,梧桐树;椅树,又称山桐子。皆属落叶乔木。据文籍记载,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引《风俗通》记载,中国古代椅子出现在汉灵帝时期,前身是由北方传入的胡床。到了宋代,椅的形制基本固定,明清时期更为成熟。椅子主要分靠背椅和扶手椅两大类,细分则有官帽椅、圈椅、禅椅、靠背椅、玫瑰椅等若干种。
椅子是人们日常的坐具,也显现其身份与地位。师范毕业分配,我成了一名乡村教师,有了属于自己使用的办公桌和办公椅。时代蓬勃发展,办公用品也随之更新换代,办公桌由简单的木桌到配置电脑的老板桌,椅子由最初的木质到现在的皮椅子。一张椅子,可舒背消倦,亦可闲敲棋子;可伏案疾书,亦可挥毫泼墨。它陪伴着我的成长,当然,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而在老家,有一张藤椅,它静静地坐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那古旧的色泽,斑驳的藤条,每一处都透露出岁月的痕迹。
父亲退休赋闲之后,继续发挥余热,到建筑工地做过安保,还帮人家看过鱼塘,平时则和母亲一起侍弄屋西边的菜地,青葱、大蒜、韭菜、药芹、芫荽、茼蒿、青菜、莴苣,还有黄豆、扁豆、丝瓜,一片锦绣,一片芬芳。入目入鼻,入心入肺,直让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之乐。而安慰他的就是那张藤椅。午后,父亲总会缓缓挪向那把藤椅,轻轻倚着,然后慢慢合上眼睛。微风拂过,天井里的树叶沙沙作响,藤椅也仿佛在轻轻摇晃,似与自然合奏着一曲和谐的音乐。儿子和侄女常悄悄跑到爷爷身边,依偎在他身旁,父亲便会微微睁开眼,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伸手摸摸孙子孙女的头。
逢年过节,阖家团圆,彼时,我们姊弟四个家庭成员会齐聚老屋。由当年的六口之家到巅峰时二十一口,父亲端坐藤椅,就像一位威严而又和蔼的大家长。大人们围坐在一旁,和父亲母亲谈论着家长里短,人情世故;孩子们则在周围嬉笑玩耍。父亲对母亲笑着说,以前一张桌子坐不满,现在两张圆桌不够坐。何况,还有一个孙子一个外孙没有结婚呢。端坐在藤椅里的父亲,自然是全家福的中心。
记得父亲坐在藤椅上,常给我讲过去的故事。他说起12岁起就帮人家放鸭子,17岁参军抗美援朝,复员回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来组建农机站,经历过无数的人生风雨,但从未退却。那些经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坚韧与担当。父亲离开我们十多年了,每看到那张藤椅,就仿佛看到父亲坚毅的身影,聆听到他的谆谆教诲。
在乡村,椅子还是村民们交往、娱乐、休息的乐土所在。农忙之余,村民们会聚在一起,坐在自家制作的椅子上聊天、喝酒、打牌,享受着乡村生活的淡泊与宁静。
椅有靠背,供人垂足而坐,还供人倚靠休憩,无怪乎早期的椅子也称为“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