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课堂暖民心 乡村振兴谱新篇
本报讯(通讯员 董平)8月的一个雨夜,永丰镇一所学校一楼教室内灯火通明。30位平均年龄超45岁的河蟹养殖户端坐凳上,手机屏幕的光映着他们专注的脸。这是我市第六期网络创业培训班的第一堂课,没人因暴风雨而缺席。
“孙大姐,点这个+号就能上传蟹塘视频了。”课间十分钟,讲师被围在中间,手把手教着学员孙宝英操作剪辑软件。这位70后养殖户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重点,生态养殖、上架流程、选规格、填产地,页边还画着简单的示意图。从对着镜头说不出话,到能流利介绍青背白肚的兴化大闸蟹,从连APP都不会下载,到独立完成店铺注册、商品上架,这位曾对智能手机犯怵的大姐,用韧劲交出了合格的结业答卷。
这是市人社“送技到家”的一个缩影,早在一个月前,戴南镇的不锈钢加工户们已率先尝到甜头——第五期网络创业培训班后,有学员的网店首月销售额就突破了5万元,而这样的精准帮扶,早已融入日常。2023年,9期河蟹养殖工技能培训走进塘口,283名养殖户学会了生态育苗的新法子;2024年,37期技能培训扎根乡镇,1362名学员在家门口学会了计算机、电商这些“新本领”。
“不是我们多有能耐,而是老百姓想致富的劲儿太动人。”市人社局就业创业指导科的工作人员说。他们记得,为了摸准需求,科室利用一切机会,如在大型招聘会、人流量大的创业市集上征集培训需求。精准贯彻群众需要什么就组织学什么。有学员结业后特地送来锦旗,发来视频,镜头里自家的螃蟹通过直播卖出了好价钱,屏幕那头的笑声里,充满了获得感。
如今,永丰镇的学员们已陆续开播,直播间里兴化大闸蟹的吆喝声越来越响,而人社的脚步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