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岁月里的风箱

2025-09-26 09:27:57

□ 刘永福

 

在一个景区的农业博物馆里,我惊喜地发现了一只老式大风箱,像偶遇了久违的老伙计。兴奋之余,我给一旁的游客当起了义务解说员,不意间也流露了自己“农二代”的本色。

这只大风箱应该是铁匠专用的,十岁以下的小孩很难拉得动。这个铁匠的生意一定很红火,风箱制作精细,质量上乘,价格应该不菲。它的送风口用的是猪皮封口,虽然粗糙,但绑得结实,钉得牢靠,它的四角镶着鎏金云纹铁皮,它的手柄雕刻成一个龙头,龙能呼风唤雨,风箱的气势就出来了。

这只风箱很幸运,成了文物,成为农耕文化的实物见证与生动记忆。

这是一只来自于唐朝的风箱。我的意思是,这种风箱是唐朝发明的,一千多年了,风箱的形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现在,世界上还有少数民族,生火用竹筒吹风,这是风箱最早的雏形。唐朝人发明了曲辕犁、水转筒车,增加了粮食产量,也发明了这种双动活塞风箱,提高了生活效率。风箱外形宽阔规整,符合唐朝厚实大气的审美特点。

这是个极其简单而又聪明的发明,匣内玄机暗藏千年智慧。风箱内有风匣杆,用来推动风板(活塞),风箱的两头都有通风口,通风口上有可以开合的吊塔板,“咕哒咕哒”的声音就是吊塔板开关发出来的,其单面鼓风技术跟现在的打气筒差不多。风箱是双面鼓风,无论推拉手柄,都能向灶膛送风。偶尔,会有老鼠从通风口钻进风箱,“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就是这么来的。

这只风箱唤起了我尘封多年的记忆。喜爱源于熟识,我家也曾有这么一只小一点的风箱。风箱制作材料简单,成本不高,那时的农村还是很常见的。

我们喜欢风箱,是把风箱当成了玩具,玩具以大为贵,越大越觉得有趣,就像我儿时喜欢放牛,其实是把牛当成了宠物。拉风箱是力气活,小的时候,我要用两只手才拉得动。大人烧煮时,我们抢着拉风箱,一点也不觉得累。不烧煮时,我们有时也拉风箱玩耍,灶膛里的烟灰被吹出来呛人,惹得大人一顿责骂。

我们喜欢风箱,根本原因在于,每当用硬扎的燃料烧煮时,我们能趁机烧烤一些吃食,烤山芋、烤玉米、烤肉串等等。烤的什么肉串,我就不说了,总之,万物皆可烤。烤得最多的是鱼虾,把鱼处理干净,用盐腌起来,烧煮时,用铅丝把鱼穿起来烧烤,那叫一个香,现在的烤串简直没法与之相比。

风箱能迅速提高火力,但也费柴,就像一个人力气大,能干活,但他吃得也多,汽车马力足,但也费油。所以,风箱多用于烧煮时间较长的食物,比如烧肉、煮玉米、煮老菱、煮八宝粥。好在它能废物利用,那些人家不用,甚至嫌弃的棉花根、芦秫根、老树根,风箱都能不费吹灰之力,将它们变废为宝。在风箱面前,干牛粪也成了上好的燃料。在那柴草紧张的年代,有风箱的人家不愁没柴烧。

春节前,没有风箱的邻居相继到我家蒸大糕、烀糯米团和芦秫团,我家的风箱“咕哒咕哒”不停,像一头卖力的老牛一个劲地喘息着。我们有意无意地在一旁转悠,总能蹭到热乎乎的大糕、糯米团、芦秫团吃。厨房里热气腾腾,渲染着浓烈的节日气氛。

进入腊月,爆炒米的师傅来了,一手摇动着炒米机,一手拉着风箱,那风箱比家用的又小得多。红红的炉火,炒米的馨香,吸引着我们围着炒米机发呆。师傅“响啊——”一声,我们立即跑远,用双手捂着耳朵,“嘭”的一声,炒米的香气,立即钻进了我们的鼻孔,飘散到村庄的各个角落,弥漫在整个冬春时节。

风箱“咕哒咕哒”的节奏,让生活慢下来,火的烘烤让人保持温暖。风箱生起的人间烟火,曾让乡村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红红火火。岁月静好,风物闲美。

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