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乌镇
□王智才
国庆假期去嘉兴乌镇游玩。
小桥流水人家,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石拱桥的栏杆,或石砌或木雕,玲珑别致;桥面或台阶或斜坡,都以青石。还有几处双桥挨紧并列,桥与桥之间相连。其艺术审美早已超越了实用价值,古镇的人们早把生活美学渗透到了日常中。河水碧绿碧绿的,远看宛如给小镇挽上一带碧丝。“态浓意远淑且真”,乌镇宛如一位妩媚的女子,桥的别致、水的娴静,一抹斜阳,更显几份端庄成熟。木房临河而建,类似沈从文笔下的吊脚楼。大多是平房,偶有几处阁楼。门窗大多破旧,斑斑驳驳,很有沧桑感。开轩临清流,卧则水潺潺,古镇的人们就这么悠然闲静,要不是空调外机提醒,真恍然隔世。
一条古街纵贯全镇,两边商铺林立,风味吃食的居多,有米饼、豆糕的,有油炸糖饼的。有些吃食还现场做,喷香四溢,非遗文化在指间流淌,引得游人驻足赞叹。也有不少手工艺店铺。卖绸缎小包,有的如火柴盒大小,是从前公子哥儿别在腰间的荷包,内存香料。《红楼梦》中尤二姐撂给贾琏的就是这种。也有很多带卖折扇的,折扇展开多不盈尺,绸布居多,纸质的少。江南丝绸扬天下,小小折扇蕴藏着地域文化。虽近寒露,仍酷热难当。我买来一把蓝绸小扇,做了一回“公子王孙把扇摇”,倒也有几份情趣。
也有染坊商铺。一个大天井,里面高高晾起几十面蓝印画布条。两手搓捏,丝滑丝滑的。风吹来,绸条飘逸,却不能闻声。再里面是博物馆,有各道工序介绍,各色工具、用料的使用……不及细看。再前方是一家酒坊。穿过一道长廊,即是一个很大的天井,里面缸缸坛坛,大多酱红色,挤满了角角落落。想当年,这里的酿酒场面多么繁忙。酒香隐约可闻,折身左拐,原来是一位师傅给大家免费品尝。几毫升许,在江南烈日的发酵下,更咂出了别样的兴味。这是白居易的新醅酒,是东坡的自酿酒,还是鲁迅的黄酒,要不是茅盾背《红楼梦》喝的那酒?
遗憾的是,这次居然没能拜访茅盾故居。后来在车上问起,其实先生的故居就在古巷尽头右拐没多远。唉,近在咫尺,却无缘拜会!先生的《白杨礼赞》教过多遍,小说读过几部,这次明明有机会参观却失之交臂,而下次再来也遥遥无期。作为语文老师,很以为憾。
游完乌镇,我想,古镇已尽最大可能保留了当年的风貌,小桥流水,古巷商铺,发人思古幽情。但名人效应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茅盾先生的故里,耳目所接,却难觅先生的影子。如果这里来个“林家铺子”,那里设个“子夜咖啡”,效应或会更好。(当然,也许有,只是我没看到。)
汽车疾驰而去,我打油一首:
青石碧水白云悠,
烟雨江南也可求。
谁能识得越群彦,
深耕文旅更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