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兴化:稻浪翻滚谷满仓 丰收欢歌满田畴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冯兆宽 通讯员 朱宏轩 鲍松剑 花满中)金秋十月,清风拂过水乡的每一寸土地,送来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在河网纵横的田野间,农人们身影忙碌。阳光下,饱满的稻穗沿着收割、脱粒、归仓的轨迹,完成从田间到粮仓的蜕变,一幅热闹鲜活的丰收画卷正在水乡大地徐徐铺展。
废塘焕新颜:竹泓镇百亩复垦田首迎“黄金季”
“轰隆隆——”在竹泓镇舒余村舒二自然村的田埂边,大型联合收割机的引擎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机器驶过之处,沉甸甸的稻穗被精准切割、卷入机身,脱粒后的金黄稻谷顺着管道倾泻而出,落入随行的农用车,发出“哗啦啦”的声响;粉碎后的稻秆则均匀撒回田间,化作来年的天然肥料。整个流程一气呵成,不过片刻,一片金黄的稻田便露出了平整的土地。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稻浪翻滚的良田,一年多前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积水横流的“废沟废塘”?“以前这儿就是块‘沉睡的地’,看着荒在那儿心疼,却没办法。”舒余村党总支书记朱志青蹲下身,抓起一把松软的泥土,指腹捻过还能感受到细碎的稻壳,“转机来自国家‘藏粮于地’战略带来的‘东风’。我们村下定决心推进耕地复垦,可不是简单把塘填平就完事——要让‘生地’变‘熟地’,土壤才是根本。”
为养好这片“新田”,村里特意从周边运来适宜耕作的本土土壤回填,又拉来外河富含腐殖质的淤泥覆盖,一层层铺匀、一遍遍压实。如今,泥土呈现湿润的黑褐色,攥在手里能感受到沉甸甸的肥力。“今年这100多亩复垦田是头一次丰收,预计亩产可达1400斤!”朱志青笑着指向远处,“加上之前复垦的330亩,现在村里多了400多亩‘金土地’。流转出去后,村集体有收入,村民也能拿分红,真正是一举多得。”
眼下,村里已开始规划复垦田的配套设施:拓宽机耕路,方便农机进出;修整水渠,确保灌溉及时;加固农桥,保障田间运输。“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尝试‘复垦+产业’,让闲置的土地都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添把劲!”朱志青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大垛镇4.3万亩水稻开镰:科技助农迎丰产
10月24日清晨,阳光刚洒遍大垛镇双石村的田野,金志云家庭种植农场里已是一片繁忙。两台收割机如同“金色巨手”,在稻浪中来回穿梭。农机手握操作杆,目光紧盯着前方的稻穗,不时调整方向,确保不漏收一株水稻。田埂上,金志云夫妇正忙着指挥农用车装车,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却掩不住眼中的笑意——全家五口人都赶来参与“双秋”大会战,定要将这丰收的果实稳稳收进仓。
“我流转了780亩地种稻麦,今年主要种的是南粳5718和南粳9108,都是优质品种!”金志云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刚收割的稻谷说,“你看这稻粒,多饱满!虽然今年夏季高温对水稻生长有些影响,但镇里的农技人员来得勤,要么到田头手把手教,要么在微信群里发技术要点,怎么浇水、施肥、防病虫害,都讲得明明白白。”
说话间,金志云的妻子捧来一把刚脱粒的稻谷,手掌轻轻一扬,金黄的稻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今年亩产肯定能达到1500斤,比去年增加了一成!”她的声音里充满自豪,“而且我们都实行秸秆粉碎还田,既提高了土壤肥力,又减少了化肥用量,种粮也越来越省心。”
据了解,大垛镇通过省级水稻绿色高产高效丰产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全镇4.3万亩水稻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镇里不仅推广现代化农机设备,还经常组织科技培训和田间观摩,帮助种粮户学好、用好先进技术。“现在正是集中收割期,我们提前准备了100多台套收割机械,确保能满足农户需求。”该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唐勇介绍,农技部门还组建了服务小队,深入田间地头,为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解决种子、农资、技术等难题,“眼下重点是指导大家抓紧收割入仓,同时做好播种挖墒和种后管护,确保秋粮应收尽收、冬播不误农时。”
丰收时节,秸秆“双禁”工作也不容忽视。镇里不仅召开了动员会,还组织各村通过宣传车、微信群、电子显示屏等渠道,向村民讲清秸秆“双禁”的政策和环保意义。“现在大家都明白,焚烧秸秆既污染环境,又易引发火灾,不如粉碎还田养地。”唐勇说,望着田野里金黄的稻浪、忙碌的身影,听着农机的轰鸣和村民的笑声,就知道这又是一个丰产丰收年。
此刻的兴化水乡,无论是竹泓镇的复垦新田,还是大垛镇的万亩稻田,都回荡着丰收的欢歌。这歌声里,有土地焕新的喜悦,有科技助农的底气,更有农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水乡的秋天,因这丰收而格外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