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筑梦 翰侨新材料为我市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冯兆宽 通讯员 何晓雯)10月13日上午,记者走进建设中的江苏翰侨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只见基础设施已全部竣工,项目投产在即。“工程建设已完工,设备安装即将启动,力争11月底投产。”公司掌舵人金竹林说道。这位退伍老兵,既有军人的干练果敢,亦具企业家的远见沉稳。“投产后每小时能产200公斤7N超高纯铜,纯度达99.99999%,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半导体、芯片领域高端材料的空白。”
金竹林于1976年出生于获垛镇一个叫土娄村的小村庄。改革开放初期,受苏南模式的影响,这里的农户几乎家家都从事铜制品的加工制作,从熔炼、洗铸到加工雕刻全部都是手工完成。从铜盆、火锅、香炉、烛台到餐具、酒具、工艺摆件,门类之齐全,工艺之精湛闻名遐迩。
1991年,刚刚初中毕业的金竹林就涉足该行业,从学徒做起,但他有更大的抱负,1994年12月,他毅然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2007年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金竹林再次涉足有色金属行业。此后,他先后创办了重庆綦江金剑有色金属冶炼厂、临沂金博铜业有限公司,创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废料网,专业从事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作。经过多年在有色金属行业的深耕细作,金竹林敏锐地发现市场上对于有色金属的回收利用有着新的需求,环保正日益上升为国家战略,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朝环保领域进军。2017年7月,金竹林在古城西安的高新区成立了陕西环亚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下设西安五环有色金属检测有限公司、洛南环亚源铜业有限公司、洛南洛铜商贸物流有限公司、洛南金博有色金属再生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含铜废料处理技术及设备研发,各类有色金属废料的采购、分拣、加工、销售等新型业务,推动“资源再生、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实现绿色、节能、低碳、循环的环保新路径,科学建设先进的金属废料处理装置、铜精炼设备、铜加工设备系统及有色金属检验检测设备及研发系统,以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利用废料中的有价金属,从而提高加工生产率并节约能源,具有降低生产成本等优势。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虽在外发展不错,但我始终牵挂家乡。”2023年初,金竹林带着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回到荻垛镇,在工业园区投资创办江苏翰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后更名集团),这是陕西环亚源环保集团旗下第十家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由两家公司共同控股,下设三家全资子公司,属环保型民营企业。
据介绍,翰侨新材料集团专注国家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新能源金属新材料研发销售,以“追赶超越”为目标,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公司投资的“年产10.5万吨纳米铜粉及技术研发建设项目”,是兴化、泰州、江苏三级重大建设项目及苏陕协作标杆项目,总投资11.01亿元,占地225亩,分两期建设,将建8.3万平方米厂房及科研楼,配置多条产线与国家级实验室设备。
“纳米铜粉、7N超高纯铜样品,虽外观与普通铜制品差别不大,但其纯度和性能均达国内领先水平。”金竹林表示,他们的核心业务有三方面:一是研发生产纳米铜粉、7N超高纯铜等高端新能源金属新材料,打破国外垄断;二是资源循环利用,年综合利用固危废60万吨,回收10万废旧锂电池;三是延伸产业链,形成“危固废处理—新材料生产—终端应用”闭环生态。
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翰侨新材料集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10余家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共同攻关技术难题。“通过产学研合作,能快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目前公司已有多项自主核心技术,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还将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高端产品。
对于今后的发展,金竹林有清晰规划,提出“三年倍增计划”:2025年产值30亿元,2026年60亿元,2027年突破120亿元;区域协作上,将在多地建设产业集群区,构建全国性网络;科技发展方面,计划两年内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内获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称号,四年内取得更多国家级资质。
“翰侨新材料集团的发展,能为我市带来经济效益,推动当地新能源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助力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荻垛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镇政府成立了专门服务专班,提供“一站式”服务,助力项目早投产早达效。
如今,翰侨新材料集团投产进入倒计时,金竹林每天都到建设现场,查看设备安装调试进度,与科研人员探讨技术难题,和管理人员沟通生产计划,忙得不可开交。“虽然忙,但很充实,我在做有意义的事,既能实现人生价值,又能为家乡和国家新能源产业出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