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用鱼圆串起一条乡村振兴链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冯兆宽 特约通讯员 花满中)清晨3点30分,水乡的夜色尚未褪去,大纵湖畔的渔船已亮起点点渔火。徐芳驾驶的车辆划破晨雾,稳稳停在湖边码头,她熟练地登上渔船,指尖抚过刚捕捞上来的青鱼、草鱼,凭借十多年的经验挑选着当日最新鲜的食材。“肉质紧实、无泥腥味,这样的鱼才能做出地道的沙沟鱼圆。”她举起一条足有7斤重的青鱼,向渔民爽朗笑道。
在沙沟镇,这位70后老板娘,用一双巧手将传承百年的沙沟鱼圆做成了年销500多万元的大产业,提起她的创业故事,无论是扬州江都区邵伯菜市场的老主顾,还是沙沟镇的乡邻,都会竖起大拇指:“徐芳脑子活、肯吃苦,把咱家乡的味道卖到了全国各地。”
故事要从1997年说起,刚从职高毕业的徐芳,在广东惠州一家汽车配件店打工,这一干就是八年,八年中,她结婚、生子、家庭圆满,却也渐渐萌生了独立打拼的念头。2005年4月,在朋友的引荐下,徐芳丢下小家庭,孤身来到香港闯荡,做起了房屋中介。四年间,她跑遍香港街巷,凭借诚信与勤快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9年8月,眼看儿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徐芳不得不放弃在香港的事业回到家乡,日子虽说安稳平淡,但爱“折腾”的她与丈夫商量,在江都邵伯集镇开了一家食品专卖店。一次偶然的机会,徐芳发现沙沟鱼圆在当地很受欢迎,而邵伯菜市场竟没有一家专门经营鱼圆的门店,这个市场空白,便成了她创业的新起点。
为了掌握地道的手艺,徐芳夫妇多次回老家拜访沙沟鱼圆的老匠人,拜师学艺。从鲜鱼活斩、鱼肉绞糜,到猪油配比、葱姜调味,再到火候掌控、氽制技巧,家里的厨房成了实验场,夫妇俩反复试,将成品分给邻居亲友品尝,认真记录每一条改进建议。“光是鱼泥的细腻度,我们就练了一个多月,手都搅酸了也不敢停。”徐芳回忆道。经过三个月的学习,他们掌握了红白鱼圆、藕夹的传统做法,得到了师傅的认可。
2012年10月18日,邵伯菜市场内的沙沟鱼圆门店热闹开张。起初只卖白鱼圆、藕夹和马蹄夹三个品种,凭着鲜美的口感迅速俘获了当地消费者。经营中,徐芳不满足于现状,老家丰富的鱼、虾、蟹、莲藕等农产品,成了她创新的灵感源泉。一有空闲,她就扎进厨房琢磨新品,经过无数次尝试,鱼饼、虾饼、虾肉圆、藕肉圆、蟹肉圆等10多个新产品相继推出,一上市便引爆市场。
随着客流激增,夫妻店早已忙不过来。徐芳从老家请来5名熟练工分班制作,高峰期一天营业额达4万元。看着越来越多的顾客慕名而来,她心里又盘算着更大的计划:“沙沟是历史文化名镇,又是传统渔村,现在水环境越来越好,食材更多更好了,我要让更多人尝到家乡的味道。”今年3月25日,徐芳在沙沟集镇中心街租下两间门店,请来8名帮工,第二家门店正式营业。
走进沙沟镇的门店,鲜香扑面而来。操作间里,工人们分工明确,杀鱼、剐肉、清洗、绞糜、搅拌、油炸,10多道工序一气呵成。油锅中,一个个鱼圆翻滚上浮,色泽金黄诱人,捞起后掰开,里面肉色雪白,咬上一口油而不腻,鲜嫩中带着韧性。作为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沟鱼圆不仅风味独特,更寓意着“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景。徐芳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还做了不少创新,选用大纵湖、高邮湖、邵伯湖的无污染水产,搭配本地生态莲藕,从油品选择、油温控制到配料比例,都进行了定量优化,让口感和品质更稳定。
“客人来了先尝后买,尝到满意了在下单。”这是徐芳的经营秘诀。每当有顾客进店,她总会递上刚出锅的鱼圆、藕夹,产品成了最好的广告。如今,这家门店日均营业额超8000元,节假日更是突破1.4万元,月销售额不低于30万元。
线下生意红火,线上市场也没落下,为了让全国各地的顾客尝到沙沟特色,徐芳引进复合气调包装技术,解决了保鲜难题。她与快递公司合作,对无防腐剂的鱼圆、藕夹等产品优先派送,确保物流途中口感不受影响。“微信一发,很快就能收到,味道和现做的一样好。”来自广州的王先生品尝着糯米肉圆,连连称赞。如今,徐芳的线上客户遍布西藏、新疆、甘肃、上海、浙江等地,网络让沙沟鱼圆香飘全国。
这份对品质的坚守与创新,让徐芳收获了诸多荣誉。2020年6月,她在兴化市乡土(技能)人才系列竞赛中斩获兴化鱼圆项目一等奖;2023年3月,在“恒兴科技园杯”兴化名厨美食大赛中荣获“五星地方宴席”。今年,徐芳两家门店年销售额已突破500万元,一条涵盖生产、销售、物流的沙沟鱼圆产业链已然成型。
“接下来,我计划再开一家沙沟特产专营店,涵盖腌制家禽、手工香肠、沙沟花卷、蟹黄包等49个品种。”谈及未来,徐芳信心满满,她要以鱼圆为核心,带动更多家乡农特产品走出兴化,通过“线上+线下”模式销往全国各地,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从香港闯荡到返乡创业,从夫妻小店到连锁经营,徐芳用十多年的坚守与拼搏,让百年非遗焕发新生,清晨的湖畔渔火,店里的阵阵鲜香,网络那头的声声赞誉,都是她用匠心与汗水浇灌出的最美风景。









